现代中医基础与临床王艳平浅谈急症

时间:2023年05月11日 点击:170

王艳平:中国中医理疗行业十大杰出人物,中国中医药教育协会军地医学人才教育中心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特聘副教授、疑难病特殊贡献人物,中国基层卫生人才数据库专长人才,山西省科协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级中医师,出生于1965年,祖籍河北。王氏推拿按摩的嫡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玄世堂》创始人,山西玄世堂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太原市社区科普文化学会健康教育委员会首席专家,多家职业技能学校技术导师。

现代中医基础与临床王艳平浅谈急症

第一节 急性疼痛

急痛泛指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剧烈疼痛。针刺治疗各种痛症,其止痛效果已被前人长期实践并被现今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所证实。针刺镇痛原理被逐渐揭示,针刺治疗痛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书部分章节选择常见的几种内脏急性痛症扼要叙述如下。

现代中医基础与临床王艳平浅谈急症

一、胸痹(心绞痛)

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由于劳累发作者居多,有些安静时也可发病。“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将其分为心痹和肺痹两种。对本病的病因,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心病者,胸中痛,肋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的描述,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与现代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十分相似,中医将此病称之为“厥心痛”、“胸痹”、“真心痛”、“心胃痛”等。

中医学中的真心痛类似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相对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证候,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之一,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①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学说;②脂肪浸润学说;③损伤反应学说,由于高血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及儿茶酚胺增加,病毒感染后免疫复合物形成等因素导致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使内膜下胶原组织暴露,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④冠状动脉痉挛学说。由于体力或精神负荷造成过度应激反应使冠状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壁血运障碍,缺血、缺氧损伤内膜,使血管狭窄,血流形成涡流,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栓。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老年人,以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为根本,肾阳虚衰,心阳不足导致推动血脉运行乏力,而发生缺血,还有认为与七情、饮食、寒冷刺激有关,情志郁结,使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膏粱厚味,损伤脾胃,津液化痰或化浊成脂,阻遏清阳上犯于心胸;寒气凝滞,寒邪侵犯经络,血脉凝涩瘀滞不行而发生血瘀疼痛。

(一)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特点有四:

1.原有心绞痛病史。

2.近期心绞痛发作有变化,次数变频,痛势加剧,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

3.原为劳累诱发而转变为休息或睡眠中发作。 

4. 心绞痛发作使用硝酸甘油治疗有效而转为无效者,心电图与心肌酶的测定能进一步协助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又名“梗死前状态”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范围,介于典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之间,其转归有二:或逆转恢复或恶化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一般是相当突然的,主要症状为剧烈胸痛,持续半小时乃至几小时,甚者可十几小时不缓解,疼痛也可反复出现持续1-2天或更长时间心肌梗死时由于部分心肌血流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发生了持久而严重的缺氧,故此生的心绞痛更加剧烈和持久,并有明显心肌酶谱的改变,心电图可由明显的心肌缺血发展明显的内膜下缺血,最终出现坏死性Q波,也有一些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立即出现坏死性Q波,所以诊断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可以做出充分的诊断。

2.胃痛,疼痛部位在上腹部,局部有压痛以胀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合并纳呆、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配合B超和一些物理检查可以诊断,变异性心绞痛经常出现胃痛症状,应予以警惕。

3. 胸痛,疼痛在呼吸运动,转侧时加剧,常合并咳嗽、喘息、喉鸣等呼吸系统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助鉴别。

4.胁痛,以肋缘下疼痛明显为主,多有压痛,可合并厌油腻、黄疸、发热等症,可通过肝功能、胆囊造影、胃镜、血、尿淀粉酶检查以助区别。

(三)针灸配方

1.治则 :通心阳、益心气、养心血。

2. 配方:主穴:郄门、内关、膻中。配穴:阴虚:三阴交、太溪、肾俞;阳虚:关元、大椎;气滞:太冲、中冲、少冲;血瘀:血海、膈俞;痰浊:丰隆、肺俞。

3.操作:出现真心痛症状时将患者平卧取主穴,配穴以顺势选穴为好。郄门,直刺0.5~1寸,施捻转泻法1~3分钟,每隔10分钟施手法1次至疼痛缓解为止;内关,直刺针0.5~1寸,捻转补法1~3分钟;膻中,向心尖部斜刺0.5~1寸,捻转泻法1~3分钟;其他配穴可按不同部位,根据不同证型,采用虚补实泻的各种补泻手法。

4.疗程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多以急、重、危症而就诊,随时发作随时对症予以针刺治疗,观察患者病情,可根据情况每日2~3次或每隔6~8小时1次,无论是发作即刻还是缓解期均有一定疗效。治疗时密切观察生命指征,观察心电图,血清酶学等变化情况。

(四)配方理论

真心痛病位在心,表现为本虚标实,其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是中老年多发病种之一,其临床表现多为胸闷,憋气,心悸,阵发性心前区疼痛,甚则汗出,肢冷,手足青至节,不能平卧,喘息,心痛彻背,牵臂至手。《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针刺可治疗真心痛即西医学的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这一事实已逐步被人们认识接受,但在取穴、配方上大多各不相同,在采用手法及手法量学要求上也各有所异。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该病病机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心气不足,胸阳不振,推动无力,血行不畅是该病病机的关键。在治疗上则应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以调心气,疏通经脉,以达止痛之功。根据中医辨证原则,随证加减用穴,可以收到较好疗效。本病以心前区疼痛为明显症状,所以治疗应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先予止痛,先取心包经郄穴郄门,配以内关、膻中穴以益正气通心阳泻心痹。

二、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脉布两胁,肝与胆相表里,说明胁痛之形成与肝胆甚为密切。本病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胆囊炎、胆石症。多见肥胖女性,是由于细菌的侵袭或胆石的阻塞而引起的胆囊炎及胆石症的胁肋部疼痛。中医认为多因饮食不节,恣食油腻或肝胆失于疏泄,气机不畅所致。针刺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对于止痛及排石均有一定的疗效。

(一)临床表现

1.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是否引起胆道感染、梗阻及其梗阻的部位和程度。

2. 胆绞痛或右腹疼痛,伴恶心呕吐,胁肋部胀满不舒。

3.发热,黄疸。

(二)鉴别诊断

1.肾结石 下腹部疼痛,伴血尿。

2.胆道蛔虫石 上腹疼痛,有钻顶感,可突然发生疼痛,也可突然痛止。

3.急性胰腺炎 胃脘部束带状疼痛,发热,血尿,淀粉酶增高。

4.急性心梗 胸腹部疼痛外,有胸部压榨感,同时伴有心电图的异常变化。

(三)针灸配方

1.治则 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2.配方 膈俞、胆俞、日月、阳陵泉、中脘。

3.操作 膈俞、胆俞针右侧,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捻转泻法,施手法1分钟,令针感沿背部向右胁肋部感传;日月针右侧,沿肋骨斜刺1~1.5 寸,以雀啄泻法,施术1分钟,使针感抵右上腹;阳陵泉针双侧,直刺2~3 寸,捻转泻法,使针感沿经上传,做手法1分钟;中脘穴用呼吸补泻手法的泻法,直刺2~3寸,施术1分钟。

4.疗程:每日针刺2次,上、下午各1次,15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四)配方理论

本病属中医的“胁痛”范畴,肝居胁下,肝与胆相附,胁肋为两经循行所过,故胁痛多责之肝胆。正如《内经》中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邪客于足少阳之络,胁痛不得息。”所以胁痛之证,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湿邪内蕴,热侵肝胆等致疏泄失职,肝胆经脉被阻,经气运行不畅,肝火盛,胆气实,流于胁肋间而作痛。临床上所见的胁痛多为实证。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以疏肝利胆,通经止痛为大法,在选穴配方上各有所主,胆俞、膈俞重在止痛,日月、阳陵泉、中脘专利排石。日月为胆的募穴,阳陵泉为下合穴,合治腑病,胆俞、日月为俞募配穴法调治本脏腑,中脘可通调肝脾行气止痛。在急性胆绞痛发作时,经针刺治疗可迅速缓解疼痛,属简便的首选治疗。


现代中医基础与临床王艳平浅谈急症

现代中医基础与临床王艳平浅谈急症

三、腰痛(肾结石)

肾和输尿管结石是常见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在 20~50 岁之间发病,男也多于女性。多出现突发性肾区绞痛,在疼痛发作期间或发作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淋病”范畴,并有石淋、血淋之分。一般以尿中有砂石、尿道刺痛窘迫者为石淋;以尿色紫红、甚至夹有血块,疼痛加剧者为血淋。本症病在膀胱与肾,且与肝脾有关。多因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病初多为实证,若病延日久,热郁伤阴,湿阳气;或阴伤及气,可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则病证从实转虚,而见虚实夹杂。针束治疗本症,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平滑肌、括约肌痉挛,促进结石排出体外。因此,现种治疗方法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消除患者的症状有着较为积极的治疗意义,较之其他治疗方法,方便、快捷、有效,不失为治疗泌尿系结石首选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一)临床表现

突发性肾区绞痛,呈刀割样痛,从腰部开始,沿输尿管向下放射至膀胱,痛呈阵发性,一般持续数分钟,亦可长达数小时,并有恶心、呕吐,有时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呈脱状态,疼痛发作期间或发作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排尿常因有砂石而中断,变换体位。排尿能畅通。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二)鉴别诊断

临床上导致腰痛的疾病很多,但肾结石所致的腰痛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急性或慢性肾炎 急性或慢性肾炎发作时均可以出现血尿,重者呈肉眼血尿,但无典型肾区绞痛,尿液中除红细胞外,还有蛋白质、白细胞和各种管型。并应根据病程的长短区分出急性或慢性肾炎。

2.肾结核 少数无痛性血尿的肾结石须与肾结核相区别。二者虽只一字之差,但从症状、治法上却差之千里,特别应提起医者注意。肾结核发病过程比较缓慢,早期常无特殊不适,只在尿常规检查时发现异常,多呈“终末血尿”,少数患者可呈大量全程血尿,血尿和尿频对本病的诊断相当重要,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中毒症状,如微热、盗汗、贫血等。

3.肾肿瘤 少数无痛性血尿的肾结石须与肾肿瘤相区别,肾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40~60岁发病率最高,早期无特殊症状,典型症状为血尿、腰痛与腰部肿块三大主证,常以血尿为首发症状,腰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有时可因血块通过输尿管引起剧烈的肾绞痛,注意与肾、输尿管结石相区别。

4.运动后血尿 有时健康的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可以出现血尿,特点为经休息后肉眼血尿很快转为镜下血尿和恢复正常,除血尿外自觉良好,无肾脏疾病的表现。

5.急性阑尾炎、胆石症 有时不典型的右侧肾、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表现与胆石症和急性阑尾炎相似,甚至误诊,在临床上应仔细加以区分,以明确诊断,对证治疗。

(三)针灸配方

1.治则 通淋排石、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2.配方 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及背俞穴为主。重点取膀胱俞、肾俞、三焦俞、次髎、中极、秩边透水道等。

3.操作 患者采取俯卧位,医者对膀胱俞、肾俞、三焦俞、次髎采取直刺针法,提插泻法。中极直刺1寸,提插泻法,令触电感达到前阴。秩边透水道,侧卧位进针3~4寸,令触电感到达前阴。留针 30~40 分钟,观察排石。

4.疗程 每日针刺2次,10 次为1疗程;肾绞痛发作时,随时针刺,该组腧穴有很好的镇痛、排石的疗效。

(四)配方理论

膀胱俞配中极为俞募配穴法,治疗膀胱本腑疾病。肾俞、次髎、三焦俞通利水道,秩边透水道通淋排石。

尿路中段结石,针肾俞、三焦俞、京门、天枢、气海均施提插泻法。尿路中下段结石针肾俞、次髎、膀胱俞、中极、水道均施提插泻法。结石导致腹部急痛者,水沟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睛流泪为度。

现代中医基础与临床王艳平浅谈急症

第二节急性出血

一、吐血

吐血,又称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肿瘤等。吐血其血色鲜红或呈褐色,常混有食物残渣,呕血量大时鲜血夺口而出,盈盆累碗,若不急救,常危及生命。吐血常并发黑便。

(一)诊断要点

1.多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或肝病史。

2、呕恶或鲜血夺口而出或血中带食物,并发柏油样便。

3.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 

(二)治疗

治则:泻肝,清胃,止血。

选穴处方:膈俞 胃俞 公孙 内关 足三里

方义:膈俞为血之会穴,取之理血止血;公孙通冲脉,冲为血海,配内关和胃止呕,统血止血;胃俞配足三里降逆和胃止呕。

随证配穴:胃热配内庭,肝火配行间,久病体虚配关元、气海并灸隐白。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2 次,每次留针 30分钟。

二、衄血

衄血是指鼻、齿龈、耳、舌及皮肤等处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其常见急症为弊佩,这里仅对此予以讨论。鼻衄即鼻出血,轻者出血较少,尚易止住;重者血流不止,甚则大量出血,面色胱白,昏晕虚脱,称为“鼻洪”。本症可见于热证、血液病、高血压、肝硬化、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中毒、多种急性传染病、尿毒症及鼻腔疾患等。

(一)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热性病或血液病、高血压、肝硬化等。

2.血由鼻孔流出,其色鲜红。

(二)治疗

1. 毫针刺法

治疗原则:清热止血。

选穴处方:合谷 上星 迎香 孔最

方义:合谷清泻阳明之热,止血之效最捷;上星属督脉,取之清泻督脉,清泻诸阳经之热;迎香为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气机;孔最为肺经之郄穴,为治疗血证之要穴。随证配穴:肺热配少商,胃热配内庭,肝热配太冲,气血两虚灸关元、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2 次,每次留针 30分钟。

2. 耳针法

选穴:内鼻 肺肾上腺 额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次留针 30 分钟。

三、便血

血从大便而下,或便前便后出血,或血与便相混杂,甚至单纯下血者,统称之为便血。因血的来源不同分为远血和近血。凡血在便后者为远血,多来自小肠和胃;血在便前者为近血,多来自大肠和肛门。便血量多少不一,血色鲜红或暗红。本症常见于消化道出血、痔疮、脱肛、肛裂、直肠息肉、肿瘤等。

(一)诊断要点

1.多有肛肠病史或消化道病史。

2.血由肛门而出,先便后血者,色黯黑,多来自上消化道,先血后便者,血色鲜红,多来自肛肠疾患。

(二)治疗

治则:清热利湿,化瘀止血。

选穴处方:长强 承山 大肠俞 次髎

方义:长强为治疗脱肛、肠风下血之经验穴;承山、大肠俞、次髎同为足太阳经穴,三穴可疏导肠道气机,俱为治疗后阴病之要穴。

随证配穴:劳倦内伤配百会、命门、关元,湿热下注配太白、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补泻兼施。每日1~2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 

四、血尿

尿液中混有血液,称为血尿。用显微镜检查尿液才能发现者,称为显微镜血尿,若无明显疼痛者为尿血,小便涩痛难忍者为血淋。引起血尿的常见原因有肾结核、泌尿系结石、肾炎、肿瘤等。

(一)诊断要点

1、尿液混有血液,有或无明显症状,或涩痛难忍。

2. 实验室查 CT 可协助诊断。(二)治疗

1. 毫针刺法

治则:清热,凉血,止血。

选穴处方:肾俞 膀胱俞 血海 阴陵泉 三阴交

方义:取肾俞、膀胱俞以疏利膀胱气机,血海、阴陵泉利水通淋理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对前阴疾患颇为有效。

随证配穴:湿热下注配中极、行间,心火旺盛配大陵、神门,脾肾两亏配关元、命门。操作:毫针刺,补泻兼施。每日1~2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

2. 耳针法

选穴:肾上腺 肾 交感 膀胱 内分泌 肝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 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子贴压。

第三节虚脱

虚脱是以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为特征的危重证候,类似现代医学的休克。虚脱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病突然,病情复杂,须针对不同原因采用不同治疗方法,针灸可作为抢救措施之一。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大量失血,大吐大泻,或因六淫邪毒、情志内伤、药物过敏或中毒、久病虚衰等严重损伤气血津液,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能供养全身所致。甚者导致阴阳衰竭,出现亡阴亡阳之危候。

二、诊断要点

1.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则昏迷,脉细微无力。

2.面色苍白,自汗,肢冷肤凉,尿量少,血压下降。

三、辩证分型

面色苍白或紫绀,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或昏迷,或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张口自汗,肢冷肤凉,血压下降,脉微细或芤大无力。 

1.亡阳 兼见呼吸微弱,唇发紫绀,舌质胖,脉细无力。

2.亡阴兼见口渴烦躁不安,唇舌干红,脉细数无力。若神志不清转人昏迷,呼吸微弱,心音低钝,脉微欲绝,为阴阳俱脱之危候。

四、治疗

(一)毫针刺法

治则:回阳固脱,苏厥救逆。

选穴处方:素髎 水沟 内关

方义:素髎属督脉、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急刺可回阳固脱;内关宁心安神。三穴合用,回阳固脱。

随证配穴:神志昏迷配中冲、涌泉;肢冷脉微配关元、神阙、百会,俱灸。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并施灸。

(二)耳针法

选穴:肾上腺 皮质下 心

方法: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次留针60~120分钟。(三)艾灸法

选穴:百会 膻中 神阙 关元 气海

方法: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3穴,用中等艾炷灸至脉回汗收为止。

第四节 抽搐

抽搐是指四肢不随意的肌肉抽动,或兼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等。引起抽搐的原因很多,临床根据有无发热分为发热性抽搐和无热性抽搐两类。

本病常见于小儿惊厥、破伤风、癫痫、颅脑外伤和癔症等。抽搐使用针刺治疗,可作为对症治疗的应急方法,治疗的同时须查明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很多,多为感受时邪,郁闭于内,化热化火,或饮食不节,湿热壅滞,郁久化火,火扰神明,热极动风,经筋功能失常而抽搐;或因脾虚湿盛,聚液成痰,上蒙清窍而致;亦有因脾胃素虚、气血不足而致虚风内动者。

二、诊断要点

1.四肢抽搐,或兼有短时间意识丧失,两目上翻或斜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口吐白沫。

2.严重者伴昏迷、二便失禁。

三、辨证分型

本病以四肢抽搐为特征,或兼见短时间的意识丧失,两目上翻或斜视,牙关紧闭,或口吐白沫,二便失禁,严重者伴有昏迷。

1.热极生风 多兼表证,起病急骤,有汗或无汗,头痛神昏。

2、痰热化风 多见壮热烦躁,昏迷痉厥,喉间痰鸣,牙关紧闭。

3.血虚生风 多无发热,伴有手足搐搦,露睛,纳呆,脉细无力。

四、治疗

(一)毫针刺法治则:熄风定惊。

选穴处方:百会 印堂 人中 合谷 太冲

方义:百会、印堂既能熄风定惊,又能开窍醒神;人中为止抽搐之要穴;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宜熄风定惊,然后对因治疗。

随证配穴:发热配大椎、曲池,神昏配十宣、涌泉,痰盛配内关、丰隆,血虚配血海、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

(二)耳针疗法

选穴:皮质下,肝脾,缘中耳中心方法:每次选用3~4穴,毫针刺,强刺激。